經濟觀察網 記者 高飛昌 自從7年半之前創(chuàng)立理想汽車以來,“連續(xù)創(chuàng)業(yè)者”李想,已經很少像從前那樣向人講述他在泡泡網、汽車之家時的精彩創(chuàng)業(yè)故事了。近幾年,李想專注于造車。但時不時他還會在社交平臺上,就產品問題與人“隔空對戰(zhàn)”。
(相關資料圖)
造車比想象中難多了。這是很多跨界造車者共同的心聲。蔚來董事長李斌、小米創(chuàng)辦人雷軍等人,都說過類似的話。李想是不是也被難住了?他究竟在做些什么?因近幾年其在公開場合表現(xiàn)得比以往更加“內斂”,李想本人及理想汽車對于造車的所思所做,并不被外界所明了。
而在3月2日,在理想汽車北京研發(fā)總部,李想與理想汽車的幾位高管一起,破天荒地開辦了一場與媒體面對面的溝通會,分享了理想造車以來的所思所想。而李想選擇在此時站出來辦分享會的一個背景是,理想汽車在2月27日公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,這份好看的財報成了他的自信之源。
理想汽車財報顯示:2022年第四季度實現(xiàn)營收176.5億元,同比增長66.2%;季度交付量達到46,319輛,同比增長31.5%。全年實現(xiàn)營收452.9億元,同比增長67.7%;全年交付133,246輛,同比增長47.2%。此外,理想汽車第四季度毛利率達到20.2%,全年毛利率達到19.4%。截至四季度末,理想汽車現(xiàn)金儲備達584.5億元。
利潤方面,理想汽車第四季度的經營利潤(扣除股權激勵)超5億元,達到5.687億元,經營利潤率為3.2%。此外,第四季度凈利潤為2.653億元,季度自由現(xiàn)金流為32.6億元。實現(xiàn)單季度盈利,這是理想汽車自創(chuàng)立以來的第一次,甚至也是當前多數(shù)造車新勢力難以達成的。
李想在溝通會上開門見山地說,“我要跟大家做一個比較特殊的分享,也可能是在座所有媒體朋友第一次聽到的分享”。他的言談依然保持著強烈的個人色彩,觀點犀利而直接。
李想講了“為什么要造車,造什么樣的車”,也自問自答了“我是誰,我從哪來,我要到哪里去”這一哲學三問。就為什么造車這一點,李想講到,主要是能源、科技兩個層面的因素造就的,智能新能源汽車作為唯一橫跨能源、科技的產業(yè),是時代的大勢所趨。而創(chuàng)立理想汽車就是為解決這兩大問題而來。同時,理想產品選擇增程電動技術、將來要推出的純電高壓技術,均與這兩個命題息息相關。
李想還提到了人工智能,這是理想汽車設定的將來十年要堅持做下去的決勝性的事情?,F(xiàn)在理想汽車進行的智能化研發(fā),就是在軟件2.0的路徑下開展的。當然,個性鮮明的李想仍不忘“懟人”。他批評,現(xiàn)在很多造車品牌“連基本的常識都不具備,所有的邏輯都是亂套的”。
為什么造車、造什么樣的車
這幾年“造車新勢力”一詞被大眾耳聞能詳。但很少有人問:這個世界是不是真的需要造車新勢力?或許這不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。但李想還是要把它解釋得更明白,因為在創(chuàng)業(yè)過程中,他對這些問題有過反復思考,也曾有疑慮和不解。
回過頭去看,李想找到了答案。他指出,造車新勢力的出現(xiàn),主要與能源、科技兩個層面有關。簡單概括他的說法,即工業(yè)革命本質上是能源革命,而科技革命本質上是信息革命,兩者結合帶來的產業(yè)變革,就是造車新勢力在做的事。此外,從國際競爭層面看,實現(xiàn)能源自主可控、科技自主可控,也是我國的重大戰(zhàn)略目標。
但這些在2015年的時候還沒有那么清楚。彼時新能源汽車發(fā)展存在很多干擾因素,包括政策的波動、技術的阻礙、法規(guī)法律的滯后,等等。但到了今天,很多事情變得清晰起來?!疤歼_峰、碳中和”的頂層設計出爐,新能源告別補貼走向市場主導,智能網聯(lián)、自動駕駛相關法律法規(guī)加快落地。正如李想所說,電動車行業(yè)的全產業(yè)鏈,包含電池、電機、電控,包括第三代半導體,也包括新的電池技術,以及光伏,中國已經跑到了全世界領先的一個位置。
解釋了為什么要造車,但造什么樣的車?李想還是從宏觀去思考。他說,主要看車能解決什么問題,能解決能源獲取的便利性、成本、舒適性問題,就能獲得認可。這也能夠解釋理想汽車為什么要做增程電動、為什么要做純電高壓快充。
“我們2016年在做理想ONE立項的時候,其實面臨的挑戰(zhàn)就兩個,第一個挑戰(zhàn)是充電難的問題,第二個挑戰(zhàn)是電池成本高的問題。”李想說,而解決辦法包括三個,一是換電、二是增程,三是高壓快充。
李想指出,理想汽車的兩個核心路線,增程電動和高壓純電,其實核心目的首先是解決充電的問題。當使用4C電池的時候可以做到10分鐘充電400公里,當使用2C電池的時候可以做到20分鐘充電400公里。其次,高壓平臺配合更好的風阻系數(shù)以及碳化硅及整體效率的優(yōu)化,還可以節(jié)省成本,這是其做碳化硅模塊、三合一電機的邏輯所在。
“在過去的從0到1的階段,增程幫我們站住了腳,讓我們獲得了一個可觀的收入。這樣的收入規(guī)模和收入的增長速度,能夠支撐接下來全力以赴的去做好純電,(能做好)在純電上包含研發(fā)、自制的零部件、供應鏈在內各方面的投入?!崩钕氡硎?。
人工智能才是“真正的智能”
李想解釋了理想汽車是誰,從哪里來。而理想汽車要向何處去?李想提到,早在2015年就制定了15年后的計劃,到2030年,致力成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(yè)?!盁o論是頭部有三家企業(yè)還是五家企業(yè),理想希望自己一定是其中的一家。無論是產品層面,還是平臺應用層面,還是底層系統(tǒng)層面,必須得具備特斯拉、蘋果這樣相同的能力,方可立足。”他說。
去年理想汽車建立了四大智能團隊,包括智能座艙團隊、智能駕駛團隊,智能工廠團隊和零售端智能團隊。在智能化方面,李想偏愛人工智能的未來潛力。在他的觀點里,將智能發(fā)展階段劃分成軟件1.0時代和2.0時代,并指出2.0時代是真正可以改變物理世界的一次重大革命。
李想在分享中多次提到此前做汽車之家時積累的靈感和經驗。比如,汽車之家讓他了解了中國消費者最看重的需求和價值,讓團隊形成了對組織效率的認識。他同時也提到,做汽車之家有一個很大的教訓,那就是賣車,這是汽車之家所有產品中唯一一個失敗得一塌糊涂的項目。
李想反思了為什么國內外大多數(shù)汽車電商平臺會走向失敗,并得出一個很重要的思考,即汽車電商整個業(yè)務鏈條中90%,甚至95%是發(fā)生在線下的。在線下的倉儲、庫存、物流、交付的體驗環(huán)節(jié),當時電商平臺并沒有做任何的改造,整個成本甚至比傳統(tǒng)的汽車經銷商還要高。
“在整個的拿錢衡量效率和商業(yè)的鏈條里面,我們除了多花了一部分錢之外,剩下什么價值都沒創(chuàng)造。”李想總結稱。
而深究這背后,李想將其歸因為軟件1.0時代的問題。軟件1.0沒有辦法改變線下物理世界。因為是人類自己來制定規(guī)則,人類自己來編程,然后編完程程序給人類自己使用,并不涉及物理世界的改造。
李想繼續(xù)打比方說,滴滴、Uber這類打車平臺,也沒能改變一輛車從A到B點中間發(fā)生的一切,成本沒有任何的下降,甚至比出租還高,因為空使率更高。所以這些平臺公司會陷入尷尬:要高速增長就會虧損,而要賺錢唯一方法就是剝削司機。
在李想看來,能夠改變物理世界才是下一階段科技突破的方向,而這個希望就在于AI。因為AI的核心是學習,不是編程,不是邏輯,是依賴于其對人類的模仿和學習。他繼續(xù)打比方說,AI自動駕駛就像是模仿人類開車,先要了解人類自己是怎么學開車的,怎么在物理世界來進行工作。要實現(xiàn)這一點,首先就是建立三維的感知,就是人類通過兩個眼睛和兩個耳朵并配合大腦的處理,對三維世界進行信息的獲取和信息的處理。
李想斷言,今天路面上所有的量產交付的車,其判斷決策都跟AI和自動駕駛沒有關系。因為還離不開更多的測試場景,要靠人類寫入更多的規(guī)則,做更多的標定。他下了一個結論:規(guī)則之內可以解決,規(guī)則之外一律解決不了,出現(xiàn)事故是消費者自己的責任,因為“我只是個輔助駕駛”。
李想表示,目前自動駕駛領域已經有了認知學習的框架。特斯拉的FSD就是這樣的存在,其以三維感知,學習人類認知進行決策判斷的整個過程,而其中的關鍵是建立“端到端”的算法大模型。
智能電動車何時進入真正的智能時代?李想表示,屬于智能電動車的變革時代要從真正2.0能跑動開始,即真正的基于大模型、基于BEV技術實現(xiàn)的城市NOA (Navigateon Autopilot,導航輔助駕駛),他預測這個時間點會出現(xiàn)在2024年。這也是理想汽車的城市NOA功能大規(guī)模開放的時間點。
客戶價值比客戶需求重要
對于一家車企來講,最終的結果還是需要呈現(xiàn)在品牌和產品上,這是客戶最能接觸和感知的部分。
李想表示,理想汽車的公司理念從注冊那一刻開始就有了。當時公司名叫“車和家”,希望通過人工智能和可再生能源的技術,改變兩個最重要的空間,一個是車,一個是家?,F(xiàn)在,理想公司的使命是“創(chuàng)造移動的家,創(chuàng)造幸福的家”。
面向的消費者是誰?提供什么價值?這是品牌要回答的問題。李想表示:“大家都知道有300多家造車新勢力,但在品牌上基本過關的,我覺得別說5%、10%,也就1%。過去300多家造車新勢力,只有1%企業(yè)在品牌方面是合格的,大部分連基本的常識都不具備。今天跟你講我要家用,第二天就跟你講我三秒加速,所有的邏輯都是亂套的,后面影響了它的產品和經營所有的環(huán)節(jié),基本上所有品牌是折在品牌上。”
李想分析道,理想的核心定位是家庭首選的豪華電動車品牌,這里面包含兩個關鍵要素:一個是豪華,跟BBA(奔馳、寶馬、奧迪)一樣只在20萬以上的用戶群。一個是家庭,20萬以上用戶群里面79%是家庭用戶。就像奔馳致力于豪華,寶馬致力于駕駛,沃爾沃致力于安全。理想不是電動車行業(yè)的開創(chuàng)者,所以要有一個鮮明的形象。而做家庭這個事情,是理想比較擅長的。在此基礎上,理想汽車找到的品牌三個維度是:安全、產品價值、特殊的向往感。
產品方面,理想汽車旗下現(xiàn)在有三款車型,分別是L7、L8和L9,主打30-50萬元豪華高端SUV市場。而作為L8的上一代產品,也是理想汽車第一款產品,理想ONE的產品定義對理想汽車走到今天至關重要。
李想提到,2016年的時候如果去做用戶的調研,問需不需要增程式電動?用戶肯定會說,你們的選擇無意義。然后問用戶,需不需要四屏,用戶會說需要更多按鍵。用戶是否需要六座車?因為那時候沒有六座SUV,只有MPV上有中間兩個座椅的,用戶會說我為什么不買五座和七座,而多花錢買少一個座位的?
“我覺得這就是我們要看到的,用戶自己不知道,但是可能他有這方面的需求。直到用戶開上了六座SUV以后,帶著老人和孩子發(fā)現(xiàn),原來上下車如此方便,老人還可以自己調自動座椅;當用戶用了多屏以后,副駕駛會發(fā)現(xiàn)原來長途出行體驗變得非常好;用戶用了增程以后發(fā)現(xiàn)其實可以像燃油車一樣方便,但是整個駕駛體驗都是電動車的。慢慢就會有更多人跟進,也包括很多企業(yè)根據。現(xiàn)在任何一個企業(yè)賣SUV三排座椅一定是6座的,7座基本上賣不出去了,這是我們要做的?!崩钕敕Q,“始終把用戶價值放在第一位,絕對不是需求”。
活下來更重要
在理想汽車官方表述中,企業(yè)走過了從0到1的跨越,現(xiàn)在處于從1到10、向營收千億進發(fā)的擴張期,與此同時要實現(xiàn)高質量健康發(fā)展。從企業(yè)經營角度,更重要的問題是生存和發(fā)展,長遠看要能夠賺錢,否則一切都是空中樓閣。理想汽車一直重視毛利率的健康,這是其認為的“生命線”所在。
“為什么毛利率那么重要?還是跟汽車行業(yè)有關,因為你要想成為一個留在牌桌上的汽車企業(yè),基本上你要有幾千億的收入。你要想成為世界頭部的企業(yè),基本上一定是上萬億收入的。請問這樣的收入規(guī)模怎么來經營?這就變得很關鍵了,不能永遠靠融資,小的時候幾十億收入、幾百億收入可以靠融資,再大怎么靠融資?”李想表示。
李想回顧了汽車行業(yè)發(fā)展的歷史,從中找到風險警示?!翱梢钥吹们宄?,當車最難賣的時候,比如遇到經濟危機,車最難賣,融資也根本融不到的時候,就會出現(xiàn)哪怕像通用和克萊斯勒這樣大的企業(yè),在2008年經濟危機的時候,汽車銷量大概掉了40%,這兩家企業(yè)都破產了。(原因在于)除了收入(下滑)以外,就是杠桿用得過多,包括后面通用把德爾福這樣的企業(yè)都拆出來了,自己承擔所有的杠桿,銷量下滑40%幾乎全由自己承擔?!?/p>
理想汽車認為,健康的毛利率的門檻是20個點?!拔覀冄邪l(fā)投入基本上在10個點以上,銷售管理費用做得非常好也要7到8個點,同時還要承擔一定的風險,還有資本的投入,比如建工廠。我們認為20個點是比較健康的,目前來看特斯拉是超過20個點的,我們也是穩(wěn)定的超過20個點,比亞迪(002594)也是超過20個點?!崩钕氡硎?。
另外一個重點是供應鏈,這關乎產能和產品交付進度。2022年,理想汽車曾受疫情沖擊、產品切換等原因,供應鏈方面受到不小的挑戰(zhàn)。李想坦承,過去一年供應鏈做得不好,但有些方面的提前布局還是帶來了非常大的幫助。理想內部認為,30%的自制率是比較健康的,可以跟供應商一起合作,哪怕自研以后也可以是交給供應商來生產,而不是自己來生產。
關于企業(yè)盈利,理想汽車CFO李鐵提到,理想汽車過去三年是從0到1的驗證期,再之前五年是做研發(fā)。過去的這三年驗證了產品,驗證了包括商業(yè)模式的很多假設,把產品的邏輯打通了,找到了產品對用戶的價值的點到底在哪。而關乎企業(yè)生存的指標在于銷量和經營現(xiàn)金流。隨著車的銷售增加,就能有現(xiàn)金流,再減去投入,只要保障現(xiàn)金流一直是正的,那就是有了造血能力,這是理想汽車過去三年一直關注的。
2022年,理想汽車主要銷售理想ONE一款車,并在30-50萬元的高端SUV市場占據了9%的份額。而接下來,產品線擴充至三款的理想汽車有了更高的目標,要占據高端SUV市場20%的份額。理想汽車在此前的財報說明會上,對2023年第一季度展望給出了指引新高,預計實現(xiàn)交付量52,000至55,000輛,同比增長64.0%至73.4%;收入總額預計為174.5億元至184.5億元,同比增長82.5%至93.0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