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名皆可“刷”,學科排名也不例外。近日,有媒體報道,不少高校為提升學科ESI排名,制定多種排名提升策略,使出各種手段,以期收獲一份光鮮亮麗的學科成績單。
“對任何一種排行榜都該有平常心,千萬不要被所謂ESI前1%、1‰所綁架。”上海財經大學常務副校長徐飛感慨,“動這些小腦筋,指標是上去了,可真正的水平和能力是否相應地提升了?”
機關算盡,找到提升排名捷徑
基本科學指標(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,ESI)如今屬于科睿唯安公司,它對10年來論文發(fā)表的篇數(shù)、總被引次數(shù)、平均被引次數(shù)等指標按照22個學科領域進行排序,是當前世界范圍內用以評價高校、學術機構、國家/地區(qū)國際學術水平及影響力的重要指標之一。
它在學界具有相當?shù)挠绊懥蜋嗤浴T趪鴥鹊母鞣N評價中,也常能見到ESI的身影。我國“雙一流”建設啟動以來,ESI也成為一個重要的第三方參考指標。
有望進入ESI排名前1%的學科被稱為潛勢學科。如何加把勁,將潛勢學科推上去?諸多高校組建專業(yè)團隊,找出提升ESI排名的路徑。
有人總結過3條策略。其一,是周邊學科進行“戰(zhàn)略支援”,鼓勵學校與潛勢學科相關學科的科研人員發(fā)論文時也盡量選擇被歸類為潛勢學科的ESI期刊進行投稿;其二,是帶任務出訪,優(yōu)先考慮潛勢學科人員出訪海外,要求出訪者至少完成一定數(shù)量的ESI論文;其三,是多和高質量研究機構合作,ESI統(tǒng)計忽略作者排名,合作者與第一作者具有同等ESI貢獻度,和ESI排名靠前的機構合作,相當于抱上“大腿”。
ESI排名不分“自引”和“他引”,這也給了一些人鉆空子的空間。有的是批量引用和待發(fā)表文獻沒有直接關系的作者本人的論文,有的是引用同一所學校、學院或同一個課題組的與待發(fā)表文獻并無關系的論文?!吨心洗髮W學報(英文版)》副編審鄧履翔等人在一篇文章中直言,這是一種“欺詐引用”。
多點求真務實,少點表面功夫
“為了建成一流學科,很多學科就盯著評價指標體系,缺什么建設什么。”南昌師范學院副校長劉小強告訴科技日報記者,學科建設目前存在兩個誤區(qū)——不顧成本的低效率學科生產和目光短淺的學科生產。“為了產品而產品,盯著產品做產品,可能忽視了學科生產能力的提升。”
徐飛指出,更應把榜單看成“體檢單”,看到差距和不足,明晰改進和努力的方向?,F(xiàn)在流行的任何一種榜單,都沒法做到盡善盡美。ESI也有缺陷。它將學科分為22個,大文科的只有經濟與商業(yè)和社會科學總論兩類,與中國的分類體系有很大差別,也沒有涵蓋一些戰(zhàn)略性新興學科和前沿學科。
ESI可以作為參考,但無需看得太重。浙江大學中國科教戰(zhàn)略研究院副研究員林成華認為,ESI看重的是科研業(yè)績,它只能衡量學科建設中的一個側面。學科建設還包括學科文化建設、學科人才培養(yǎng)等長期性、基礎性內容,一味強調學術產出,對學科發(fā)展的生態(tài)反而是一種破壞。“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環(huán)境,對學科長期發(fā)展同樣非常重要。急功近利,從長遠來看,不是好事。”他表示,對這種ESI熱,也得潑潑冷水,適當降溫。
是的,要少些浮躁。徐飛說,科研是件嚴肅的事,要踏踏實實去做,把心思花在投機取巧上是本末倒置。“應有‘板凳甘坐十年冷’的定力,多做求真務實的事,少做滿足虛榮心或哄自己開心的事。”徐飛表示,“學者、學校和校長們都要淡定從容些。”
不過,社會環(huán)境常常讓校長們沒法淡定。主管部門看重排名,校友和學生家長盯著排名,高校不得不參與這些排名的游戲。“無論怎樣,高校還是要回到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使命上來。”徐飛表示,高校要回歸育人本位、學術本位。學者要有高遠的學術追求、學術情懷和學術精神,多做原創(chuàng)性研究,多做聚焦國家重大戰(zhàn)略需求的應用性基礎研究,不要盲目追逐熱點和“高被引”,更不要被排行榜和指標所囿。在人文社科方面,也要兼收并蓄,構建具有原創(chuàng)性的新理論和新思想,提出具有中國特色、世界意義的新方法和新范式。“中國學者要有自己的學術自信。”
“大學校園和科研院所理應是個安靜的地方。”徐飛強調,“不畏浮云遮望眼,對功名利祿的東西看得淡一點,對指標等一些表面的東西看得輕一些。”